树立文化自信不可冷落地方文化
这几年,城镇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和同一化,地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和趋势不利于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县城和乡村孩子现在对新出的电子游戏、时尚的餐饮、流行的网络热词很快就能耳熟能详,而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自然资源、地理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全无了解的兴趣。
我们很难责备这些孩子不爱家乡。很多学校对诸多近在身边的宝贵教育资源视而不见。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永远是通行教材里的内容,各地学校对学生传授的都是“高大上”的知识,而乡土、地方成了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我们期待教育是一个“万能药方”,想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具体实施的教育却很狭隘、刻板。
我最近和几个高中毕业生聊了这个话题。他们中有人下半年就要到外地读大学,有人正准备走入社会谋事。但无一例外,他们对于本地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发生过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近乎无知。想到他们即将为新的人生阶段各奔天涯,我总觉得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少了一些厚重、温情的东西。这是一种今后再也难以弥补的缺憾。
具体一点说,重视乡土文化教育的意义,还不只是建立人与家乡的情感联系,更在于通过增进人对乡土的认识和体验,在其内心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管将来身在何处、处境如何,那种心有所依的感觉,都会很有效地缓解人生的流动感和虚无感。中国人如今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我们固然要讲五千年文明史,要让孩子熟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要让他们知道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成就,但更直接、更真切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自小就可见可感的事物。费孝通讲过,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形如同心的圆波,文化自信的形成其实也有着这样的格局。也就是说,只有基于对社区的、乡土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建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学校德育的困难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有多难,而在于我们没找到更多的有效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
基于以上反思,我开始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在开展班级德育时,我尝试结合本地资源进行主题设计,引导学生从他们最为熟悉、最为亲切的身边物、身边事、身边人开始,进行内容组织和活动安排。在把德育主题直观化、生动化、生活化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我陆续把县城境内的几处自然和人文景点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主题,将诸多教育意图“打包处理”在其中,尤其是实现了多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融合的地方性实践和校本化操作。从教育效果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受到了文化熏陶,还产生了一种对于本乡本土的文化自信。
(作者徐守斌,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安徽霍山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